今天看到的文章,送給和我一樣走在音樂路上的同學....
原始出處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I9GbERCCEQLKYzSi6Pwfx5I-/article?mid=899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無論是鼓或吉他的研習者,想要增進造詣就必須經過練習,練習是整個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即使停止吸收新的上課內容,對於過去所學還是需要不斷地焠鍊與進化。
一般而言對於練習的誤解在於把練習侷限在當週上課的範圍,往往到了下一週就只練習新的上課內容,這樣的練習規劃是不足的。為了能對練習有更仔細的認知,我提供幾點讓大家參考。
練習的幾個重要步驟:
1.正確地彈奏:在開始一項練習之前,最重要的是搞清楚這項練習的標準答案是什麼,在指導者的工作中這是很重要的一環,要能讓學生很清楚地了解姿勢怎麼做才正確,聲音聽起來應該怎樣才是對的,並且讓學生記憶下來。根據這個記憶,學生才有一個練習的標準,也可以說練習的前提是「知道該如何作」。
2.穩定地重複:有了前一項「正確地彈奏之後」,練習才真正開始,許多人僅止於「知道」,但對於實踐理想中的正確演奏則不一定能隨心所欲。在這個步驟裡練習者最容易感到不耐,因為重複是非常枯燥的,在這了無新意的行動中練習者常常會精神渙散,手腳雖然還在動,但是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,所以沒有辦法維持每一次的重複都是正確無誤,甚至姿勢及聲音都已經走樣,還是無意識地重複動作。我認為這樣的練習狀態對練習者的幫助不大,甚至是有害的,一旦把不正確的動作及聲音養成了習慣,要改就得花更多的心力,這對時間及精力都是一種沒必要的磨耗。另外對於比較沒有耐性的人(例如我),常常會有一個問題──「要重複到多少次才夠呢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,我的解決方式是給自己一個標準,例如要能夠完全正確無誤地連續彈奏四次,才能進行下一個練習,要知道當樂手在台上的時候,是沒有第二次機會來修正演奏失誤的。所以最理想狀態就是能練到不再失誤,讓台上的凸槌風險降到最低。
3.肢體的記憶:當我們猜拳的時候,不需要用眼睛盯著手指看就可以做到剪刀、石頭、布,因為我們的腦清楚地知道如何控制手指去做出我們需要的動作,不需要經過思考每隻手指的位置,我稱這為肢體的記憶。練習到理想的程度就是這樣。一開始我們需要透過眼睛去控制手腳的位置及樂器的位置,直到每次都準確無誤時,試著將眼光移開,用耳朵判斷演奏出來的聲音是否正確,並且偶爾瞄一下姿勢有沒有跑掉,直到不須經過眼睛控制,就可以完整流暢地做到標準動作。
4.耐力:現場演奏或者錄音時的狀況不比練習,練習隨時可以停下來喘口氣,可是錄音或演出可能需要連續彈奏一個小時至三個小時,有時時間更長,所以接下來的練習重點該放在耐力上面,彈得對彈得好之外要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穩定地彈奏,強化對樂器的控制能力。
5.表情:嘗試以各種不同的音量及力道去演奏,注意保持練習內容的順暢平穩。
6.速度:加速通常是放在最後一件事來作,如果前面幾個步驟都執行得很徹底,加速也就不難了。速度練習的過程要注意搭配節拍器,並且保持放鬆,如果肢體過度僵硬會使得速度容易出現瓶頸,甚至樂句順暢的程度因此降低。
7.分析:對於吉他手而言,要了解練習的句子是哪一個調性,配合哪一個和弦,並嘗試繞著五度圈把所有的調都轉過一遍。對鼓手而言果學習的是手法,就必須嘗試在各種不同速度及不同節奏型態裡面的應用,鼓手的這個部分非常困難,通常無法靠自行練習整得得非常完整,還是需要指導著的幫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。
8.應用:由於不是每個樂手都有適當的樂團可以成為練習的平台,建議能組一個jam session,把練習的成果拿出來使用看看,畢竟練歸練,能真正在台上使用出來的技巧才是真正有用的技巧,經過了這個階段之後,一個練習就算真正地完整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